- 秦佐己;金轶斌;胡俊杰;王全荣;丁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carbon dioxid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CO_2-EGS)因其兼具高效热能提取与碳地质封存的双重优势,成为地热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系统回顾了CO_2-EGS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其在储热特性、储层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传统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相比,CO_2作为工作流体表现出低黏度、高流动性和优异的热传导性能,不仅提升了储层的热提取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储层损伤和设备腐蚀风险。对当前研究的梳理表明,尽管当前技术仍面临系统储热性能提升、储层稳定性和实际工程应用成本控制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研究储热效率优化、储层响应机制、经济性评估及设计改进,CO_2-EGS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CO_2-EGS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裂隙网络优化设计、长期注采过程中储层性能的动态演化,以及多能互补技术的集成应用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2025年04期 v.32;No.16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0 ] - 郑志伟;刘先珊;白冰;雷宏武;张天成;于明智;孙梦;黄子宣;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接获取裂隙表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公式E),同时给出了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F;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对各公式(A~F)进行了评价;将公式F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进行了现场尺度的换热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公式F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式E、F均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在所有工况中,现有公式A、D与新提出的公式E、F的变化趋势相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未出现异常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补充关系,公式F可直接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有效模拟现场尺度的流体换热。
2025年04期 v.32;No.160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引用频次:0 ] - 屈杰;刘形林;孙冠华;杨生彬;饶虎;于显杨;王娇;
地下内衬硐库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施工期通道和运行期密封性的要求,任何地下内衬硐库都需要1个或多个密封堵头。密封堵头受力状态的复杂性使其选型和设计面临挑战。针对堵头和围岩之间的界面工程力学特性,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4种典型结构形式的密封堵头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筛选出的抗力特性最佳的堵头,进一步开展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楔形堵头的抗力特性最佳,最有利于维持堵头与围岩界面之间的变形协调;楔形堵头前端倾角宜选择25°~40°,后端倾角可按围岩潜在破裂角公式计算;提出了基于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堵头长度计算公式,该公式表明,楔形堵头所需长度由堵头直径、所受气压荷载和前后端倾角大小共同计算而得。研究成果可为地下内衬硐库密封堵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32;No.160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引用频次:0 ] - 雷豪杰;傅丹;伍鹤皋;王友;李聪;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简称“压气储能”)电站地下储气洞室的压力与直径之积极大,因此密封钢衬的受力状态对于电站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基于ABAQUS平台,综合考虑材料的非线性特征及密封钢衬与混凝土衬砌之间的接触非线性,分析了围岩初始地应力对密封钢衬应力分布和混凝土衬砌损伤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侧压力系数k由0.25增大至2.50的过程中,密封钢衬的应力峰值呈现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密封钢衬高应力区、混凝土衬砌损伤严重区及围岩塑性区均从顶部和底部逐渐转移至腰部,且当侧压力系数k=1.00时,结构与围岩沿圆周受力最为均匀;在卸压检修期,密封钢衬顶部与混凝土衬砌之间会形成缝隙,且缝隙值随侧压力系数k的增大先减小后缓慢增大,但k>1.00后其敏感性降低;围岩地应力对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整运行期围岩环向应力状态,从而改变围岩塑性区分布,最终影响混凝土衬砌与密封钢衬的外部约束刚度。该研究对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压气储能地下洞室技术论证时考虑初始地应力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32;No.160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引用频次:0 ] - 史永飞;文沛然;张俊飞;杨帆;范金洋;姜德义;
盐穴储气库是以盐岩地层为储存介质的能源储库,用于储存空气和天然气等气体。盐穴使用过程中围岩蠕变变形会引发渗透系数改变,影响储气库的安全密闭性,增大气体泄漏风险,严重威胁公共安全。通过综合考量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相互作用,以达西定律为依据,结合孔隙渗透率演化方程和蠕变本构模型,推导出了盐穴围岩渗流的热流固三场耦合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盐穴储气库数值模型,通过数据模拟和响应面分析分别量化了单因素变化和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盐穴储气库泄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提高最小工作压力和降低温度可有效抑制盐腔变形,而提高最大工作压力和减小腔体埋深会增加气体泄漏风险;(2)最小工作压力与最大工作压力和腔体埋深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泄漏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且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
2025年04期 v.32;No.160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引用频次:0 ] - 雷宝泽;王时林;苏培东;邱鹏;陆星好;欧阳沐鲲;
隧道运营产生的振动对储气库上覆盖层有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影响。为研究交通荷载应力波传播对储气库上覆盖层完整性的影响,以黄草峡储气库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渝利铁路客货运列车、沪渝蓉高铁列车和黄草山高速公路载重汽车等不同交通荷载引起的盖层变形量和振动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隧道运营过程中,储气库上覆盖层的变形量和振动速率均未超过安全限值;(2)储气库上覆盖层的变形量随距隧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雷口坡组和嘉四~4 2套膏岩层受影响较大,而嘉二~3膏岩层受影响最小,说明岩性和地层结构对地层响应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3)上覆盖层在多种交通工况的叠加影响下,其影响主要局限于隧道下部嘉四~4膏岩层范围内,未对储气库盖层的完整性造成威胁。研究成果可为复杂交通荷载下储气库上覆盖层完整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32;No.160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引用频次:0 ] - 陈晨;姚晗;韩慧娜;张亮;吕兵;严天;吴永佳;丁雁;
户内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耗高、散热差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空辐射制冷的储冷送风降温系统,对户内变电站进行冷却降温;搭建了该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对其储冷及降温性能进行测试;根据实测数据对建立的系统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降温系统在夏季和秋季夜间均有良好的蓄冷性能,蓄冷水箱温度降幅分别达6.5℃和9.0℃,秋季日间用冷户内变电站模块室内平均温度稳定在18.0℃,而不采用该降温系统的室内温度为40.0℃,系统平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为8.38,系统降温节能效果显著;天空辐射制冷模块出口水温和总制冷量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建立的系统传热模型可靠性好。该研究为户内变电站低能耗降温提供了一种节能方案,并为该方案的设计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32;No.160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引用频次:0 ] - 梅志恒;陆凯华;商溪林;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频发的火灾事故,首先从人-机-环-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近20年来全球81起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案例,得到了21项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事故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法演绎推理得到了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各基本事件的逻辑关系,并根据结构重要度进行了火灾事故致因的定性分析;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法,将事故树的基本事件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整合,构建出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致因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结构重要度系数的顺序为模糊判断矩阵的赋值依据,进行了火灾事故致因的定量分析;最后,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机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引发火灾事故的主要致因;电气设备故障和雷击是最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风力发电机组的火灾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2;No.16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引用频次:0 ]
- 谢晓涵;李小倩;王兴华;何宁洁;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气体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扩散迁移,不仅是污染地块中TCE自然衰减的重要过程,而且还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为探究TCE气体在黄土包气带中向上扩散迁移的规律,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定量刻画了黄土包气带中TCE的土-气分配与界面扩散通量,并揭示了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与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TCE蒸气穿透土柱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土柱吸附量增加,土-气界面TCE气体扩散浓度降低;当含水率从5%增加至20%和有机质含量从0.1%增加至3.0%时,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分别由0.021 2 cm~2/s减小至0.002 2和0.012 6cm~2/s;Salla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黄土中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y)与土壤含水率(x_1)和土壤有机质含量(x_2)的定量关系可表示为y=0.026-0.126x_1-0.253x_2。研究成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污染场地TCE呼吸暴露风险评估与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32;No.160 257-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引用频次:0 ] - 胡璟;王婉玉;刘鑫;瞿宏璟;喻大松;陈龙;
为了探究海绵铁对遗留金矿复合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和应用潜力,以海绵铁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试验、复配试验、动力学与热力学试验和柱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海绵铁对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砷(As)、氰化物(CN~-)的去除效果及其应用于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绵铁对As和CN~-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复配比例为海绵铁7.50 g、陶粒14.06 g、中粗砂71.25 g、活性炭0.94 g时,对地下水中As和C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75%和91.12%;其伪一阶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1.94±0)和(0.11±0) h~(-1),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19±3.55)和(5.02±0.76) mg/100 g;按海绵铁∶陶粒∶中粗砂∶活性炭=0.06∶0.22∶0.67∶0.05(体积比)填充,在孔隙度为0.331、流量为662.4 g/d、流速为15.08 cm/d的条件下,出水中As和CN~-的浓度稳定且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限值。该研究对推动海绵铁复配材料在PRB技术中的应用和修复遗留金矿污染的地下水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32;No.160 269-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引用频次:0 ] - 陈上仁;李杰;
武鸣盆地位于北回归线沿线,属于典型岩溶区,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土壤重金属背景值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评价岩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解析其来源,采集了研究区12 547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测定了土壤中的Zn、Ni、Cu、Pb、P、Cd、Hg、Co、Mn、Cr、V、I、S、As、Se、N、CaO、有机质、Mo和F的含量及pH值共21种化学指标。综合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和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APCS-MLR)模型,结合地质、土壤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解析了土壤元素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1)Zn、Ni、Cu、Pb、Cd、Hg、Cr、V、I、As、Se呈现显著富集特征,Ca、Cd、Mn、Mo、Hg、As、Cu的变异系数和峰度较高,显示人为活动影响;(2)Cr、Pb、As、Zn总体呈轻度污染,局部存在Cd污染,Hg虽未达污染水平,但因其高毒性呈现中等生态风险;(3)Ni、Zn主要受地质背景与农业活动控制,Mo、Hg等受地质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有机质、N等与表层植被相关,F、Pb等受母岩酸性和矿业活动主导,CaO、Cd则受母质和工业活动的共同作用。该研究深化了对岩溶区生态环境特征的认识,可为制定岩溶区土壤质量标准和推进岩溶区土壤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32;No.160 280-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引用频次:0 ] - 余倬锋;肖劲光;吴慧娴;张鹏;袁松虎;肖武;
以某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季度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超标率顺序为砷>锑>铅>镉,其中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最高含量分别达到2 030 mg/kg和14 640μg/L;研究区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原料堆渣场和生产车间,其中生产车间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因此受河水影响,地下水水位波动强烈,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而原料堆渣区远离河水,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主要集中于近表层;土壤中重金属主要通过微生物途径释放,但该过程也受到地下水中HCO_3~-和SO_4~(2-)浓度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2025年04期 v.32;No.160 293-30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引用频次:0 ] - 宋逸璇;凌晨;王正晓;刘福强;
废水中络合态重金属的高效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木粉接枝多胺基团,研制了多胺木粉(polyamine-modified wood flour,AWF),并探究了AWF对碱性焦磷酸(pyrophosphate,PP)镀镍工艺模拟废水中Ni(Ⅱ)去除的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pH值为8.5时,Ni(Ⅱ)和PP混合溶液中Ni(Ⅱ)的主要存在形态为NiP_2O_7~(2-)等络阴离子,这导致NaOH沉淀与阳离子交换/螯合树脂的净化效能下降了27.9%~99.2%;PP的共存促进了AWF对Ni(Ⅱ)的吸附量,促进率为37.0%~52.7%;PP-Ni络合体系中,AWF对Ni(Ⅱ)的吸附量最高,且过剩的游离PP、硫酸盐和辅配体对Ni(Ⅱ)吸附量的抑制率小于8.9%。通过MINTEQ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验算,推测AWF表面的正电胺基和中性胺基先后通过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吸引并捕获[Ni-PP]络合物;PP的络合架桥作用促进了AWF胺基与Ni(Ⅱ)的配位效率,可能形成了—N—Ni—PP—Ni—N—的多层吸附构型,理论结合能高达-3 002.4 kJ·mol~(-1);采用NaOH和HCl溶液,可依次洗脱AWF上负载的PP和Ni(Ⅱ)。该研究结果可为多胺型吸附剂在络合态重金属深度去除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4期 v.32;No.160 303-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引用频次:0 ] - 徐家成;刘健;周玮;胡译丹;
异化铁还原菌具有独特的胞外电子传递功能,直接影响多种元素的生物化学地球循环。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常被吸附于矿物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并以此方式与矿物相互作用。为了利用不同含铁矿物以适应环境多样性,微生物进化出了由c型细胞色素组成的多种胞外电子传递途径。微生物如何调节胞外电子传递网络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环二鸟苷酸(c-di-GMP)和环鸟苷腺苷酸(c-di-GAMP)在调节Geobacter spp.等异化铁还原菌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EET)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异化铁还原菌模式菌株(地杆菌属)为例,首先介绍了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其次介绍了地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胞外基质;最后介绍了环二核苷酸信号分子对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此外,综述了环二核苷酸信号分子对地杆菌的调控作用在环境、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2025年04期 v.32;No.160 31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引用频次:0 ]